《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殺。命案現場的發現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樣身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加賀恭一郎參與此次案件的調查。經過一連串的抽絲剝繭下,很快的加賀根據現場的煙頭以及死者的朋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等等確定他就是凶手。在徹查被害人與凶手的過去之後,警官面對案情、手法均平淡無奇的事實,卻感到如墜萬丈深淵般無邊的寒意。而關于野野口修殺害日高邦彥的犯罪動機,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後通過加賀的一再調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是"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源于這種恨意讓野野口修殺死了日高並在其死後盡一切可能的讓其身敗名裂。
倉央嘉措的一生是個難以捉摸的謎,也是一個永恒不朽的傳奇。這個謎一樣的男子,對我們來說,是那麼熟悉,卻又那麼陌生。陌生到我們只知道這個名字,只知道他是詩人。他是一個僧人,卻寫盡了凡塵俗世的情與愛,他的情詩猶如青藏高原的明珠.照亮了無數男女的心房。他的傳奇、他的故事讓人們為之著迷。
倉央嘉措在藏南的山野中長大,向往自由和愛情。他不在乎什麼身份地位,扮作俗人模樣在拉薩夜晚游樂,享受酒館里醇美的青稞酒,享受與姑娘們的愛情。他的情詩就這樣源源不斷地從酒肆傳到雪域的四面八方。如果僅僅沉溺于情愛,倉央嘉措不會受到不同年代、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的喜愛。真實的倉央嘉措是一位富有才華的詩人。他的詩歌在西藏流傳很廣,普通的小攤上都能買到他的詩集——一種藏文刊印的小冊子。
嚴歌苓,女,漢族,1957年11月16日生于上海,現為美籍華人,是海外華人作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享譽世界文壇。其以中、英雙語創作小說,是中國少數多產、高質、涉獵度廣泛的作家。其作品無論是對于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曆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複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代表作品有:《小姨多鶴》、《第九個寡婦》、《赴宴者》、《扶桑》、《穗子物語》、《天浴》、《寄居者》、《金陵十三釵》、《鐵梨花》等等。嚴歌苓身兼好萊塢編劇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評委。其作品被翻譯為英、法、日、泰、荷、西等多國文字。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發源于此。其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曆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大宅門》由作者郭寶昌積四十余年心血精心結撰而成。本書為《大宅門》第二部,主要描寫曆經半世紀風雨飄搖的百年大宅門終于邁入了新中國的門檻,高牆深院里的人們經曆一次次理念的沖擊和運動的洗禮,演繹出一幕幕悲喜交集的活劇。大宅門終分崩離析。經曆了一系列命運的折沖,子孫的不肖、不爭尤為致命的打擊,但七老爺白景琦依然豪氣不減當年。這是一個文學畫廊中罕見的人物形象。本書作者極擅紡織故事情節、營造戲劇沖突,對宏大題材的駕馭舉重若輕、對人性、情感的複雜性的開掘更達到了新的深度。全書情感飽滿、結構清晰、語言精粹、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大宅門》之所以在2001年成為中國文化界一大景觀,它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不僅僅是生動、深刻地描寫了一個大家族的興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