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偌大的紫禁城,金瓦紅牆圍起了四方的天。
琅嬅、晞月、玉妍、海蘭、綠筠、婉茵、蕊姬、意歡、嬿婉、香見……如流水價的女人,一生最好的年歲,便在這長街上迂回,誰理會她們各自心事凋落。
有個烏拉那拉氏的女子,一路顛沛走來,得到後位,得到榮光,以為年少渴盼的真心相許,已然得到,卻是鏡花水月,明明成空,卻懵然不知。
那帝王家專屬的明豔色澤刺痛了雙眼,才知綾羅衣衫是勇氣,貼膚予以溫度,撐住她灰敗的內心,予以表面的光鮮,日複一日,行走下去。
她的愛,她曾經一往情深執念不肯放低的愛,都給了誰呢?
是那個眉目清澈的少年,永遠在她的記憶深處,輕輕喚她一聲,青櫻。
那是一生里最好的年歲,丟不開,舍不得,忘不掉,卻再也回不去了。
如懿,如懿,來生,你可願得一世平凡夫妻?

《近思錄》是朱熹和呂祖謙為初學者把握北宋四子的思想理論而編輯的理學基礎讀本。《近思錄》融彙北宋四子的理學思想,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各篇之間意脈清晰,彌補了各家各派散而難舉的缺陷。書中先談有關宇宙生成的本體論。卷首收錄四子關于“道”為世界本體和“性”的本原的論述,高屋建瓴,綱舉目張。次談“格物致知”的方法論,為學要“尊德性而道問學”,讀書須“致知而窮理”,由淺入深,示人門徑。再談立身處世的修養論。道德存養的功夫貫穿于知行之中,以存養為基礎,推已及人,修身齊家則可以出仕,進而治國平天下,全面概括了儒家內聖外王的學說。最後談教學,辨異端,明道統,在引導辨的基礎上,推出了道德修養的理想境界——聖賢氣象。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