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安節系文宗朝宰相段文昌孫、《酉陽雜俎》作者段成式子。善樂律,能自度曲。因見《教坊記》所載未盡周詳,遂于乾甯元年(894)編《樂府雜錄》1卷。 此書實為研究唐代禮樂制度、音樂、舞蹈、百戲的專門資料。書中所記雅樂部、云韶樂、清樂部、鼓吹部、驅儺、熊羆部、鼓架部、龜茲部等制度與兩《唐書》音樂、禮樂志有異,可考知有唐一代音樂體制的變化;記載唐玄宗以後樂部、歌舞、雜戲、樂器、樂曲及樂律宮調,兼及一些演奏者的姓名和逸事,為研究唐代樂舞的重要資料。後世以書中記琵琶一節抽出單行,題為《琵琶錄》。 此書傳本甚多,以《守山閣叢書》本為佳。今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排印本,另有1959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參據諸本彙校,亦較通行。

《洛陽伽藍記》,北魏楊衒之撰,向來與《水經注》一道被人們譽為中國北朝散文著作的雙壁。《水經注》是一部以記載水道為主的地理性質的著作,而《洛陽伽藍記》則是以記佛寺為綱的具有文化與文學價值的曆史文獻。漢朝佛教鼎盛,佛寺眾多,至北魏更是大興廟宇。據史書載,到公元536年東魏分裂、孝靜帝迂都鄴城前,全國僧尼已達二百萬,佛寺多達三萬余所,僅洛陽城內外就有佛寺一千三百七十六所,“寺奪民居,三分且一”。《洛陽伽藍記》全書記載了洛陽大大小小八十多所寺院(按,此指洛陽城內外寺院,《聞義里》篇中所記西域寺院不包括在內)。記寺院先記立寺人、立寺時間、寺院方位,再記建築經構、周圍環境並其興廢沿革。市里、官署、道路、橋梁、時人第宅及名勝古跡等也多交待其地理位置,有的還兼記遺聞佚事。同時還敘述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為我們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文獻。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平行時空中一個美國華裔少年的成長曆程,他有一個狗名,他有一張俊臉,他有一個有趣的家庭,他有驕人的天賦,他還有若干女朋友,最後這一切都與籃球有關! 如果你喜歡NBA賽事,才人會瞎掰一些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如果你對歐美文體圈感興趣,才人在這里點燃熊熊八卦之火; 如果你的接受能力不俗,才人YY了一個不中不西的奇異娛樂世界; 如果以上你都不感興趣,ok,請點擊收藏之後尋找右上方那個X,祝您好運!才人腹誹:“真是個無趣的人啊!” 很好,你沒有選擇X,請看注意事項: 1,請自備功能強大的搜索工具; 2,請與屏幕保持三十公分距離; 3,請備好干糧,文章很長; 4,深信才人很幽默,才人是帥哥;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甯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甯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甯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甯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于江甯(今江蘇省南京市)鍾山,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