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733一804),字鴻漸,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因著《茶經》而名揚四海,被譽為“茶聖”、“茶宗”、“茶祖”、“茶仙”、”茶神”。他出身于一個貧困的家庭。自幼好學,唐天寶十一年(752)出巴山,涉峽州,考察茶事,結識不少社會名流。22歲,陸羽潛心于茶事研究和著述。至乾元三年(760),開始隱居湖州苕溪一帶搜集采茶、制茶、飲茶的資料,四年後,他根據32州調查資料,寫成《茶經》初稿。其後,在大量讀書,翻閱資料的基礎上,《茶經》才被修訂成書,出版于建中元年(780)。《茶經》的內容十分豐富,在七千余字的著作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飲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寫到了。他寫工具和器皿的運用,不僅說明了技術問題,而且也說明了文化的演變和區別。
《劍玄錄》又名《奇俠絕情劍》,為古龍所著武俠小說,亦有疑為由他人代筆者。另外本書因女角極多,網絡上曾將其中十二人合稱“劍玄錄十二金釵”。《劍玄錄》成於1965年,若論出版年份,實屬古龍早期之作。 本書以「七殘八劍」開始,八式劍法實為驚世武學——「海淵八劍」。本書亦以此為緯,芮瑋代父複仇為經。 芮瑋之父芮問夫為「黑堡」堡主林三寒暗算,留下遺言而死。芮瑋遂假意投靠「黑堡」,意圖刺殺林三寒,不果,為林三寒手下追殺幾死,幸得「天池府」少主簡召舞救回性命。 簡召舞與芮瑋外貌竟然難以分別,簡召舞遂心生一計,挾恩自重,令芮瑋假裝自己,返回「天池府」,瞞騙家人,然後暗中開展不可告人的陰謀……
五十多年前,瑪格麗特·米切爾以瑞特·巴特勒離斯佳麗而去結束了《亂世佳人》的故事,但以斯佳麗的一段內心 獨白為兩人日後的感情糾葛埋下了一個伏筆:“……明天我要想出個辦法來重新得到他,不管怎麼說,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時隔半世紀後,從幾百人中被選中,續寫《亂世佳人》,她數易其稿,終于寫出了“明天”的故事:《亂世佳人》續集《斯佳麗》。
本書于1991年9月25日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以不同的文字同時出版。作者在書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斯佳麗與巴特勒、對故鄉愛爾蘭、對愛爾蘭的親人們既愛且恨的複雜心理,其中不乏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的描寫。作者里普利不無得意地說,《斯佳麗》不失為一本好書。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當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學時參加中共領導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從事青年團的區委會工作。1953年創作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由此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後在京郊勞動改造。1962年調北京師范學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調北京市作協工作。後任《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文化部長、國際筆會中心中國分會副會長等職。這時期著有大量文學作品如10卷本《王蒙文集》等。其中有多篇小說和報告文學獲獎。作品被譯成英、俄、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曆程,他也由初期的熱情、純真趨于後來的清醒、冷峻,而且樂觀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創作中進行不倦的探索和創新,成為新時期文壇上創作最為豐碩、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于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于覆滅的邊緣。
《楊家將》是一部英雄傳奇系列故事,以話本、戲劇等形式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它對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義,講述了楊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報國的動人事跡。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斗、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仁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凝聚在楊家將傳說中的故事,反映了楊家一門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民族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民族在民族融合過程中追求美好生活,向往先進文化的一種寄托。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宗保之子)繼承先輩遺志繼續戰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丈夫遺志繼續戰斗;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主人遺志繼續戰斗。在中國曆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他們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民族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
小說如此殘忍而又美麗,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日本和中國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文化、風俗等方面有許多相似和相通之處。但越是認為自己和對方相似,越是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誤區。日本人和中國人看似相似,但有著不同的曆史、不同的民族性格,盡管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仍有很大的區別。祖籍台灣、卻從小在日本長大的著名通俗曆史學家、暢銷書作家陳舜臣,作為生長在日本的中國人,不得不經常思考中日之間的差異問題。日本和中國是如大家所以為,是唇齒相依的鄰國嗎?日本人為什麼會有絕對服從的精神?日本究竟從中國學到了什麼?共用漢字的兩國在對同一漢字的解釋上有何差別?要正確理解對方,要從零的狀態開始,從頭學起。